通常我們說我司的YJ-TY系列廢機油再生蒸餾設備處理后的基礎油為一類基礎油,而TYSR溶劑精制系列處理過后的油能達到二類油的標準,今天,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API基礎油是如何分類的:
API基礎油分類標準講基礎油的主要化學組成(飽和烴,硫含量)和反映基礎油綜合特性的粘度指數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,根據基礎油的碳氫鏈組分,粘度指數和硫含量的多少,講基礎油分5類,這個分類得到廣泛承認和實際應用。
API-1509基礎油分類標準
試驗方法 | ASTM D2007 | ASTM D2270 | ASTM D2622/D4294/D4927/D3120 |
類別 | 飽和烴含量 % | 粘度指數 VI | 硫含量 %(質量分數) |
I類 | <90% | 80~120 | >0.3 |
II類 | >90% | 80~120 | <0.3 |
III類 | >90% | >120 | <0.3 |
IV類 | 聚 ɑ-烯烴(PAO) |
|
|
V類 | 所有非I,II,III,IV類基礎油 |
|
|
API I類基礎油即常規基礎油,采用傳統的吸附精制,脫蠟工藝生產,目前在基礎油市場占主導地位。但API I類基礎油熱氧化安定性不好,揮發損失大,粘度指數低,硫含量高。在未來,這類基礎油的生產和應用中講大大減少,在高性能潤滑油產品中講完全不同。
I類基礎油通常是由傳統的“老三套”工藝生產制得,從生產工藝來看,I 類基礎油的生產過程基本以物理過程為主,不改變烴類結構,生產的基礎油質量取決于原料中理想組分的含量和性質。因此,該類基礎油在性能上收到限制。
API II類和III類基礎油
API II 類基礎油是常規減壓瓦斯油加氫裂化尾油脫蠟以后的產品,II類基礎油是通過組合工藝(溶劑工藝和加氫工藝結合)制得,工藝主要以化學過程為主,不受原料限制,可以改變原來的烴類結構。因而II類基礎油雜質少(芳烴含量小于10%),飽和烴含量高,熱安定性和抗氧性好,低溫和分散性均優于I類基礎油。
API III類基礎油因加氫裂化的原料不同,性質和組成也不一樣,粘度指數可以從120到150,揮發度也不盡相同。API III基礎油需要用氫含量較高的原料脫蠟,因此,API III類基礎油生產成本較高。
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指的,與II類基礎油相比,屬高粘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,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(UCBO). III類基礎油在性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油,尤其是具有很高的粘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。某些III類油的性能可與聚ɑ-烯烴(PAO)相媲美,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。
IV類基礎油指的是聚ɑ-烯烴(PAO)合成油。常用的生產方法有石蠟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。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為低聚合度,中聚合度,高聚合度,分別用來調制不同的油品,這類基礎油與礦物油相比,無S,P和金屬,由于含蠟,所以傾點極低,通常在-40度一下,粘度指數一般超過140.但PAO邊界潤滑性差。另外,由于它本身的極性小,對溶解性添加劑的能力差,且對橡膠密封有一定的收縮性,但這些問題都可通過添加一定量的酯類得以克服。
通常市場上說的半合成機油的話就是三類基礎油調出的,而合成機油就是第四類基礎油調配的,當然除I~IV類基礎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(合成烴類,酯類,硅油等)。
PAO
烯烴
其英文為:Poly Alpha Olefin聚ɑ-烯烴PAO是四類合成基礎油,聚ɑ-烯烴基礎油從分類上劃分為合成基礎油,其有別于物理蒸餾方法從石油中提煉出的礦物油基礎油。合成型基礎油是由來自原油中的瓦斯氣或天然氣所分散出來的乙烯,丙烯,經聚合,催化等繁復的化學反應煉制成的大分子組成的基礎油。聚ɑ-烯烴是合成基礎油中的一種。聚ɑ-烯烴(PAO)是由乙烯烴聚合反應制成ɑ烯烴,再進一步經聚合及氧化而制成。它是常用的合成潤滑油基礎油,使用范圍廣泛。聚ɑ-烯烴合成油(簡稱PAO)具有良好的粘溫性能和低溫流動性,是配制潤滑油較為理性的基礎油。若此ɑ烯烴為葵烯,則又稱之為聚葵烯;若此ɑ烯烴為十二烯,則又稱之為聚十二烯。